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2:43 点击次数:62
图片
《脾胃论译注》卷中 (作家:金代医学家-李东桓)
第九部分 阴病治阳,阳病治阴
《脾胃论》(点击下方结合直达往期著作)
《脾胃论》卷上
第一部分:《脾胃论》(一)从黄帝内经谈起(转头篇)
第二部分:《脾胃论》(二)脾胃兴衰论(转头篇)
《脾胃论》卷中
第三部分:《脾胃论》(三) 运谈衰旺图 (转头篇)
第四部分:《脾胃论》(四) 肠澼下血论
第五部分:《脾胃论》(五)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
第六部分:《脾胃论》(六) 安养心神治脾胃论
柚木提娜作品第七部分:《脾胃论》(七)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
第八部分:《脾胃论》(八) 治五脏之气乱
正文
(已译为当代汉语)
《内经》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:“要审察显露疾病属阴或属阳,区分其性质的(阴)柔(阳)刚。阳病不错治阴,阴病也不错治阳,要细目疾病的气、血变化,洞察疾病的部位而施治。对血实(瘀滞)为患的,宜活血通瘀,气虚下陷的,宜用升提之法。” 【注】柔刚:为阴阳的互换词,阴性柔,阳性刚。内经中说:“辩证有柔有刚,脉象和面色有柔有刚,气息也有柔软刚。柔性属阴,刚性属阳。了解柔软刚的变化,就会知谈阴阳的妙用。” 所谓阴病在阳,是说当然界风寒邪气趁东谈主体背部的脏、腑腧穴入侵。但东谈主体际遇当然界外邪侵袭,却有两种说法: 中于阳:外邪从体表侵淫经脉,这种病常常运行出现外寒束表(与外邪战斗的东谈主体上层皮肤减弱,肖似寒噤的恶果),最终郁而化热,成为外热(寒邪入内而化为外热,比如,因受寒而额头发烧)。是以驱风寒之邪气,取各脏的腧穴针治,不单是是疏解风寒。六淫如湿、暑、燥、火等邪,王人可能导致五脏受病,甚而于筋、骨、血、脉也同期受邪,诊疗的主义是各取背部五脏腧穴针刺以驱邪。至于伤寒的诊疗,当依据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证实的设施惩处。 中八风:八风侵袭东谈主体,《内经》有“风论”胪陈:对中暑证,取背部小肠腧(shu,音同树)穴针治;
中湿证,取胃部腧穴针治;
中燥证,取大肠的腧穴针治;(具体穴位位置见下图)
这些王人是六淫外邪入侵的实证,取背部腑腧穴针治以泻实去邪。若是病程较长,发生了传递和变化,证候有虚有实,则要凭证疾病传变的情况,或补或泻,只须取背部的腧穴针治。
【注】1. 八风: 即東、南、西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八方之風。2. 腧穴:腧穴是东谈主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,是针灸诊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响应点。腧与“输’通,有转输、输注的含义;“穴”即孔隙。功能:输注脏腑经络气血,疏导体表与体内脏腑的磋磨。这诠释腧穴并不是稳重于体表的点,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磋磨、相互输通的独特部位。“输通”是双向的。从内通向外,响应病痛;从外通向内,秉承刺激,防治疾病。从这个意旨上说,腧穴又是疾病的响应点和诊疗的刺激点。图片
图片
图片
另外有一种上热下寒证,《内经》说:阴病在阳位,应当从阳位引出阴邪,必须先刺去络脉、经脉之瘀血。若是阴分火邪郁勃,上逆于上焦,导致伯仲六阳(太阳、阳明、少阳)热盛上冲的,应引五脏血脉中阴火着落,上焦热降,那么下焦的寒邪当然去除,诊疗时慎勿只是泻六阳热邪。这种病阳气亢盛,是阴火邪气滋长所变成的,惟一从阳位引阴火下行,惟一畅通络脉、经脉痹阻的瘀血,才是正确的治法,不可误用苦寒泻六阳亢盛。 阳病在阴分的,诊疗时应从阴分引出阳邪。《内经》说,水谷食品的过寒、过热,均可损害东谈主体六腑。又说,饮食失节、劳役过度毁伤形骸,阴火内生而滋扰脾胃,导致谷气、营气、清气、胃气、元气不可高潮润泽六腑的阳气,这是因为脾胃运化之气不及,五脏的阳气先衰惫于上焦,清阳下陷,生长阴火上乘之势。病因由喜、怒、悲、忧、恐五志过顶点所贼害,尔后胃气软弱,加上劳役过度、饮食失节,使元气毁伤。当取足阳明胃经合穴-足三里针治,用推而扬之的手法以升阳举陷,舒展元气,是以叫作念从阴引阳法。 【注】胃合:合,五输穴之一,十二經各有一合穴。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是足三里。 若是发现元气软弱不及,应取腹部六腑的募穴诊疗。若是病变传到五脏,见九窍欠亨利,凭证各官窍的病变治相应各脏的在腹部的募穴针治。是以说,五脏之气不服,产生六腑元气紧闭。又说,五脏之气不和,九窍欠亨利,王人因阳气不及,阴气过剩,是以称为阳不可胜阴。取治腹部的募穴,王人是因为元气不及,是以要抑阴扶阳,切勿误治。【注】募穴: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,又称为“腹募穴”。“募”,有相连、汇合之意。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,共12个。募穴均位于胸腹部相关经脉上,其位置与其磋磨脏腑所处部位左近。募穴可诊疗磋磨脏腑证,尤多用于诊疗六腑病证,常与背俞穴互助使用。 假若失实地取手脚的腧穴用补法,或失实地在手脚腧穴用泻法,尤其是误用泻法,其错更甚。按照《内经》中岐伯所说,况兼反取背部五藏六府的腧穴而用泻法,岂能补救病东谈主的生命吗?说到这里,令东谈主感叹,未免寒心刺骨!倘若六淫外邪侵袭东谈主体致病,上热下寒病证,和筋、骨、皮、肉、血脉病变,失实地取胃经的合穴及腹部各脏腑的募穴针治,反而导致阴火逆上,出现危象。这亦然岐伯所说的, 医术不高妙的大夫岂可失在意对待!(本文完,如有问题不错不才方留言)
本站仅提供存储处事,扫数执行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执行,请点击举报。